【长善救失教学相长出自哪里】“长善救失”与“教学相长”是古代教育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常被用于描述教育过程中的相互促进关系。这两个词语虽然在现代语境中经常被一起使用,但它们的出处并不完全相同。以下是对这两句话的来源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长善救失”出自《礼记·学记》,强调教育应发挥学生的优点,纠正其缺点,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思想。“教学相长”则出自《礼记·学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后人将其概括为“教学相长”,意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尽管两者都源自《礼记·学记》,但它们所表达的教育理念各有侧重:“长善救失”更偏向于个体差异的教育方法;“教学相长”则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共同进步。
二、表格对比
| 概念 | 出处 | 原文引用 | 含义说明 |
| 长善救失 | 《礼记·学记》 |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强调教育应引导学生,发挥其优点,纠正其不足,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 |
| 教学相长 | 《礼记·学记》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指出学习与教学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发现自己的不足,学生通过学习提升自己。 |
三、结语
“长善救失”与“教学相长”虽同出于《礼记·学记》,但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前者关注个体发展,后者强调师生互动。在现代教育中,这两条原则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理解和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