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六艺指什么不尚贤】在先秦时期,"六艺"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教育概念,指的是古代士人必须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或技艺。然而,“不尚贤”这一说法则与“六艺”有某种思想上的对立,反映了当时不同学派对于人才选拔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主张。
一、六艺的含义
“六艺”最早见于《周礼》,是周代官学中所教授的六种基本课程,也是士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这六种技艺分别是:
1. 礼:礼仪制度与行为规范,强调社会秩序与道德修养。
2. 乐:音乐与舞蹈,用于陶冶性情、培养和谐人格。
3. 射:射箭技术,代表武力与勇气。
4. 御:驾驭车马的技术,体现军事与实用能力。
5. 书:书写与文字,包括书法、史学等。
6. 数:数学与计算,涉及天文、历法、算术等。
六艺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不尚贤”的思想背景
“不尚贤”出自《道德经》:“不尚贤,使民不争。”这是道家老子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他认为,如果过分推崇贤能之人,会导致人们为了追求名利而争斗,反而破坏了社会的自然和谐。
与“六艺”强调通过系统学习成为有德之士不同,“不尚贤”主张淡化对贤者的推崇,认为真正的治理应顺应自然,减少人为干预,让百姓安于本分。
三、六艺与“不尚贤”的对比
| 项目 | 六艺 | 不尚贤 |
| 出处 | 《周礼》 | 《道德经》 |
| 核心内容 | 士人应掌握的六种技艺 | 反对过分推崇贤能 |
| 教育目的 |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 追求自然无为的治理 |
| 社会观念 | 强调礼制与教化 | 强调自然与平和 |
| 对人才的看法 | 鼓励学习与进取 | 反对竞争与名利 |
四、总结
“六艺”是先秦时期士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儒家重视礼乐教化、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而“不尚贤”则是道家对社会竞争与功利主义的反思,主张回归自然、减少人为干预。两者虽立场不同,但都反映了先秦时期思想的多元与深刻。
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不同的学派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治国、修身、齐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