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典故】“凿壁偷光”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个励志故事,讲述了西汉时期一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匡衡,因家境贫寒,无法负担灯油费用,便在墙壁上凿洞,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望和不畏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一、典故来源
“凿壁偷光”最早见于《汉书·匡衡传》。匡衡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学者,以聪明好学著称。他出身贫苦,家中无钱买灯油,晚上无法读书。为了学习,他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从邻居家中借来微弱的灯光,坚持苦读,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二、故事内容简述
| 项目 | 内容 |
| 时间 | 西汉时期 |
| 主人公 | 匡衡 |
| 背景 | 家境贫寒,无钱买灯油 |
| 行动 | 在墙上凿洞,借邻居灯光读书 |
| 结果 | 学识渊博,官至丞相 |
三、寓意与启示
1. 勤奋刻苦: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只要肯努力,终能有所成就。
2. 珍惜机会:即使资源有限,也要善于利用一切可能的学习条件。
3. 坚持不懈:成功往往属于那些在逆境中仍不放弃的人。
四、现代意义
在当今社会,“凿壁偷光”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面对困难时不应轻易放弃,而应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相关人物简介
| 姓名 | 身份 | 简介 |
| 匡衡 | 西汉著名学者 | 出身贫寒,靠“凿壁偷光”苦读成才,后官至丞相 |
| 汉元帝 | 西汉皇帝 | 任用匡衡为丞相,重视人才 |
六、总结
“凿壁偷光”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告诉我们:知识的力量可以超越物质的限制,只要有志向、有毅力,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典故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激励着无数人不断追求进步与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