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成诗文言文注音版】《七步成诗》是出自《世说新语·文学》的一则典故,讲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诗人曹植在兄弟相争中,面对其兄曹丕的逼迫,仅用七步时间便吟出一首千古传诵的诗作的故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曹植的才华,也反映了当时宫廷斗争的残酷与文人命运的无常。
以下是对《七步成诗》原文、注音及释义的整理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阅读和理解。
一、原文与注音
| 原文 | 注音 | 释义 |
| 煮豆燃豆萁 | zhǔ dòu rán dòu qí | 煮豆子时点燃了豆茎(比喻兄弟相残) |
| 漏汁煮熟豆 | lòu zhī zhǔ shú dòu | 豆子被煮熟,汁水流出(象征骨肉之情) |
| 本是同根生 | běn shì tóng gēn shēng | 它们原本是同一株植物的根(指兄弟同源) |
| 相煎何太急 | xiāng jiān hé tài jí | 为何要互相煎熬得如此急迫(表达对兄弟相残的悲愤) |
二、诗歌背景与意义
《七步成诗》是曹植在受到哥哥曹丕威胁的情况下,即兴创作的诗作。据传,曹丕曾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否则将处死。曹植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兄弟情谊的惋惜,也暗含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控诉。
此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成为后世文人借古讽今、抒发情感的重要题材。它不仅体现了曹植的才思敏捷,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在政治漩涡中的艰难处境。
三、文化影响与传承
- 文学价值:《七步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情感。
- 历史意义: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尤其是兄弟之间的权力争夺。
- 教育意义:常被用于语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古文表达方式及历史背景。
- 现代应用:在影视、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成为“兄弟情深”或“才高八斗”的象征。
四、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诗名 | 七步成诗 |
| 作者 | 曹植 |
| 出处 | 《世说新语·文学》 |
| 体裁 | 五言绝句 |
| 主题 | 兄弟相残、才情与命运 |
| 文化意义 | 反映古代文人命运与政治斗争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七步成诗》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提醒我们珍惜亲情,尊重才华,同时也警示人们在权力面前应保持理智与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