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既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续写:
多年以后,有一位书生名曰李文渊,自幼好读古籍,尤爱《桃花源记》。他听闻武陵有奇境,心生向往,遂携笔墨,独行山林之间。
一日,他在溪边偶遇一位老翁,谈笑间提及桃花源之事。老翁神色黯然,低声道:“此地虽美,却非久留之地。你若真想寻之,须得心诚。”
李文渊不信,执意追寻。他沿着当年渔人走过的路径,穿林越岭,历经风雨。某日黄昏,他终于在一片桃林深处,发现一处隐秘山谷。
谷中景色如画,鸟语花香,炊烟袅袅。人们见他衣衫褴褛,以为是山中野人,不以为意。但李文渊心中激动,遂上前请教。
村民们见他举止谦逊,便邀他入村。他们讲述自己的来历:原是东晋年间避战乱而至此,世代繁衍,与世无争。李文渊听后感慨万千,感叹此地之宁静与纯朴。
然而,他心中亦有疑虑:如此乐土,为何不与外界互通?村民答曰:“外人多贪图富贵,若知此地,必生觊觎之心。我们只求安逸,不愿再涉尘世纷扰。”
李文渊深思良久,最终决定留下。他愿与村民共度余生,不再回返尘世。他将自己所学教给孩童,也将外面的世界讲给他们听。
几年之后,李文渊成为村中最受尊敬的先生。他常在桃林下读书,看落花随风飘散,心中平静如水。
然天有不测风云,某年春旱,庄稼枯萎,村民忧心忡忡。李文渊带领众人开渠引水,日夜劳作,终得雨润大地,五谷丰登。
自此,桃花源更加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李文渊也渐渐淡忘了尘世的喧嚣,甘愿做一个平凡的守望者。
后来,有人传说,在那片桃林深处,仍有一处隐秘村落,只有心怀善念之人方能得见。而那里的生活,依旧如古人所记,宁静而美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