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飞渡》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动物在绝境中表现出的智慧与牺牲精神,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分析文中斑羚飞渡的场景描写,理解其象征意义。
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 难点:
理解“飞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如生命的价值、牺牲的意义等。
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进行个性化解读与思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作者沈石溪的相关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动物世界中群体迁徙或生存斗争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在自然界中,动物们是如何面对困境的?它们有没有像人类一样的智慧与勇气?”
引出课题——《斑羚飞渡》。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速、语气和情感表达。
2. 概括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内容,把握主要情节。
3. 梳理结构:引导学生划分段落,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三)深入探究(20分钟)
1. 重点段落分析:
- 选取“斑羚飞渡”的关键段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 为什么斑羚会选择这样的方式逃生?
- 这种行为反映了什么精神?
- 引导学生关注描写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体会语言的感染力。
2. 人物形象分析:
- 讨论老斑羚和年轻斑羚的角色分工,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斑羚是否具有“人性”?为什么?
3. 主题探讨:
- 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 提问:“如果我们在类似的情境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生活实际: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以及如何应对的经历。
- 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困难时,我们是否也能像斑羚一样勇敢、团结?
2. 写作训练:
- 以“我眼中的斑羚”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
- 生命是宝贵的,面对困境时,智慧与勇气尤为重要。
- 动物也有情感,也有尊严,值得人类尊重与保护。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2. 阅读沈石溪的其他作品,如《狼王梦》,写一篇读书笔记。
3. 以“我与自然”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六、板书设计:
```
《斑羚飞渡》
——沈石溪
故事结构:围困 → 飞渡 → 转机
人物形象:老斑羚(牺牲)、年轻斑羚(成长)
主题思想:生命价值、智慧与勇气、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
七、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应加强引导与激励,提升课堂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