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节镜下切除痛性跟骨骨刺的临床研究】随着微创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广泛应用,关节镜手术逐渐成为治疗多种骨骼疾病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探讨关节镜下切除痛性跟骨骨刺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在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功能及术后恢复方面的优势。通过对2018年至2022年间接受该术式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术前与术后随访结果,评估该术式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术后疼痛显著减轻,足部功能明显改善,且术后并发症较少,表明关节镜下切除痛性跟骨骨刺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关节镜;跟骨骨刺;疼痛;微创手术;临床疗效
一、引言
跟骨骨刺是常见的足部疾病之一,多由于长期劳损、足底筋膜炎或退行性变引起,常表现为足跟疼痛,尤其在晨起或长时间站立后加重。传统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如物理治疗、药物、矫形鞋垫等)和开放手术切除。然而,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长,且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其在跟骨骨刺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二、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关节镜下切除痛性跟骨骨刺手术的30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为45~68岁,平均年龄为56.7岁。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X线、MRI)确诊为跟骨骨刺,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足跟疼痛的疾病。术前均接受保守治疗无效,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
手术采用局部麻醉或腰麻,患者取侧卧位,于足外侧做两个小切口,分别用于插入关节镜和操作器械。术中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清除骨刺并修整周围软组织,必要时进行部分滑囊切除。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鼓励患者早期活动,避免负重。
三、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平均随访时间为12.5个月。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术前平均评分为7.2分,术后平均降至1.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AOF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系统,术后功能评分由术前的58.3分提升至86.5分,提示患者足部功能显著改善。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7%(2例),主要为切口感染和轻微肿胀,均通过局部处理和抗炎治疗痊愈。无神经损伤、关节僵硬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四、讨论
关节镜下切除痛性跟骨骨刺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此外,关节镜可清晰观察关节内结构,有助于准确判断病变范围,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本研究结果表明,该术式在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方面具有良好的短期和中期疗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关节镜手术对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术中需充分了解足部解剖结构,避免误伤重要神经血管。此外,对于合并严重足底筋膜病变或广泛骨赘形成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其他治疗手段以提高疗效。
五、结论
综上所述,关节镜下切除痛性跟骨骨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尤其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明显的患者。未来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以更全面地评估其远期疗效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