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侄儿高考回乡,写下《祭祖撰文》,可否比肩当年蒋昕捷高考】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快节奏的社会中,年轻人似乎越来越习惯于用短视频、表情包和网络语言来表达自己。然而,在一个普通的夏日午后,一位年仅18岁的少年却用一篇庄重而深情的《祭祖撰文》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他不是名人,也不是作家,只是一个刚刚完成高考、回到家乡的普通学生。他的这篇文章,引发了关于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教育的广泛讨论。
这位少年是笔者的侄儿,名字叫林晨。高考结束后,他没有像许多同龄人那样选择旅行或放松,而是决定回老家祭祖。他想用自己的方式,向祖先表达敬意,也借此梳理自己的成长历程。于是,在家人的支持下,他花了几天时间,写下了这篇《祭祖撰文》。
文章以古文风格书写,既有对先祖的追思,也有对家族历史的回顾,更不乏对自身人生经历的反思。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沉稳与深邃,让人不禁想起多年前那位因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而一夜成名的江苏考生——蒋昕捷。
蒋昕捷的那篇作文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其文笔出众,更因其将古典文学与现代思维巧妙结合,展现了极高的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如今,林晨的这篇文章虽然尚未引发全国性轰动,但其内容之深刻、情感之真挚,同样令人动容。
有人质疑:一个高中生,为何能写出如此有深度的文章?是不是“作秀”?对此,林晨的回答简单而真诚:“我只是想表达我对家族的尊重,以及对自己走过的路的一种总结。”
事实上,林晨自小就酷爱阅读,尤其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他的父母虽为普通工薪阶层,但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小到大,他们鼓励他多读书、多思考,而不是一味追求分数。正是这种家庭氛围,让林晨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的是,这篇文章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关注。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除了分数之外,还有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值得探索。林晨的这篇文章,或许只是众多尝试中的一例,但它无疑为年轻一代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方向。
那么,林晨的这篇文章,是否能“比肩”蒋昕捷?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依然有人愿意静下心来,用文字去连接过去与未来,去表达内心的真诚与敬畏。
正如古人所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林晨的《祭祖撰文》,或许不是一篇惊世之作,但它承载着一份真实的情感,也寄托着一种文化的传承。这,或许就是它最珍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