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课堂教学实录】【教学时间】2025年4月5日
【授课教师】李老师
【教学班级】七年级(3)班
【教学内容】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
一、导入新课
李老师走上讲台,微笑着环视全班同学,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特别的诗。它不是描写春天的花朵,也不是讲述秋天的落叶,而是一首关于‘人’的诗。这首诗的名字叫《有的人》。”
学生纷纷抬起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李老师接着说:“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那么,为什么诗人要写这样一首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的世界。”
二、初读感知
李老师播放了配乐朗诵版的《有的人》,声音低沉而富有感情。学生在安静中聆听,有的同学不自觉地跟着轻声跟读。
朗读结束后,李老师问:“这首诗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A举手说:“我觉得这首诗很特别,它不是直接赞美鲁迅,而是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
学生B补充道:“里面反复出现‘有的人’,好像在说两种不同的人。”
李老师点头:“很好,你们已经抓住了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比。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首诗的结构和语言。”
三、深入品读
李老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诗歌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李老师问:“这两句诗有什么含义?”
学生C回答:“前一句是说有些人虽然活着,但精神上已经死了;后一句是说有些人虽然去世了,但他们的精神还活在人们心中。”
李老师肯定了学生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那你们觉得,鲁迅先生属于哪一种人?”
学生D说:“鲁迅先生属于第二种,他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思想和作品一直影响着我们。”
接着,李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对比手法,如“骑在人民头上”与“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把名字刻入石头”与“把名字刻在人民心里”等,让学生体会诗人对两种人生价值的鲜明态度。
四、合作探究
李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1. 诗中“有的人”分别指哪些人?
2. 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对比方式来写?
3. 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被称为“活在人民心里”的人?
学生们积极发言,气氛热烈。有小组提到:“‘有的人’指的是那些压迫人民的人,而另一种则是像鲁迅一样的革命者。”还有小组认为:“这种对比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什么是真正的伟大。”
五、拓展延伸
李老师展示了几段鲁迅的名言,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让学生联系诗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E说:“鲁迅先生一生都在为人民发声,他就像诗中说的那样,‘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李老师总结道:“鲁迅先生用他的笔唤醒了无数人,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而《有的人》这首诗,正是对这种精神的深情歌颂。”
六、课堂小结
李老师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了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真正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活在人民心里’的人。”
最后,李老师布置了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有的人”的理解,或者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你身边有哪些“活在人民心里”的人。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有的人》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思想深度。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也对人生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
教学亮点:
- 注重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共鸣
- 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进行多角度思考
- 结合现实,提升学生的价值观认知
教学不足:
- 部分学生对鲁迅的生平了解较少,可适当补充背景知识
- 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还可更深入一些
---
结束语:
诗歌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心灵的对话。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