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课堂实录】【教学时间】2025年4月5日
【教学地点】XX中学七年级(3)班
【授课教师】李老师
【教学内容】课文《散步》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非常温馨的文章——《散步》。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蕴含着很深的情感。大家先来读一遍,看看你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好,谁来分享一下你读完后的第一感受?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温暖,像是在描述一个家庭的日常。
生2:我感觉作者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很和谐,尤其是那对母子。
师:很好,大家都能捕捉到文章中的温情。那么,今天我们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和语言之美。
二、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梳理文章的结构。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
生3:文章讲的是“我”和母亲、妻子、儿子一起出去散步的事情。时间应该是春天,地点是田野。
师:对,文章的时间是初春,地点是南方的田野。这是一个典型的春日景象,也为全文奠定了温暖的基调。
师:那么,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4:“我”是一个中年人,母亲、妻子和儿子是他的家人。
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的。
三、文本细读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一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生5:我找到了这句话:“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让我觉得母子之间有一种默契和依赖。
师: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句子。它不仅体现了母亲的年迈,也反映出“我”作为子女的责任感。
生6:还有这一句:“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对比,也让人觉得温馨。
师:是的,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感,也突出了亲情的深厚。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章中“我”的心理变化?从开始的犹豫到最后的坚定,这是一种怎样的转变?
生7:我觉得“我”一开始可能有点犹豫,因为要照顾母亲和孩子,但最后他选择了责任,体现出他对家庭的担当。
师:说得很好。这就是文章的核心主题——责任与亲情。
四、拓展延伸
师:如果我们把这篇散文当作一个生活片段来理解,你觉得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生8:我觉得它告诉我们,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我们要学会理解和包容。
生9:我也觉得,生活中的小事往往最能体现爱和责任。
师:大家说得都非常有道理。其实,《散步》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外出,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对家人的关爱和尊重。
五、总结升华
师:今天我们通过阅读《散步》,不仅了解了文章的内容,还体会到了其中的深情厚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生活,用情去感受世界。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希望大家做好预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感受情感,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课堂氛围轻松自然,学生参与度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