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诗中描绘的西湖景色,掌握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 了解诗人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其诗歌的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融合,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中西湖晴雨各异的美景。
- 难点:体会“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比喻手法及其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西湖图片、苏轼简介、配乐朗诵等)
- 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预习任务单(包括生字词、作者介绍、初步朗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西湖风光图片,提问:“你见过西湖吗?你觉得它像什么?”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不理解的字词。
-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潋滟”、“空濛”、“西子”等。
- 提问:“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西湖?天气如何?”
3. 品读赏析(15分钟)
- 分组讨论:诗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西湖的美丽?为什么?
- 教师引导分析诗句:
- “水光潋滟晴方好”:阳光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景色明媚。
- “山色空濛雨亦奇”:雨中的西湖山色朦胧,别有一番韵味。
- “欲把西湖比西子”: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突出其天生丽质。
- “淡妆浓抹总相宜”:无论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美得恰到好处。
- 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美景,并尝试用比喻句描述。
4. 情感升华(8分钟)
- 教师讲述苏轼的写作背景:他在杭州任职期间,常游西湖,写下多首诗作。
-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如此喜爱西湖?他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 学生交流感悟,教师总结:诗人不仅赞美了西湖的自然之美,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豁达的人生态度。
5. 巩固拓展(7分钟)
- 朗读比赛:分组朗读全诗,评选“最佳朗读者”。
- 课堂小练笔:以“我眼中的西湖”为题,写一段话,要求使用比喻或拟人手法。
- 教师点评并展示优秀作品。
6. 小结与作业(5分钟)
-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了解了西湖的晴雨之美,感受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与独特的艺术眼光。
- 作业布置:
- 背诵并默写全诗。
- 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选择一首进行赏析。
- 观看西湖相关视频,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中的西湖。
五、板书设计:
```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晴:水光潋滟 → 明媚动人
雨:山色空濛 → 神秘迷人
比:西子 → 天然丽质
赞:淡妆浓抹 → 总相宜
诗人情感:热爱自然、豁达乐观
```
六、教学反思(课后补充):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品读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古诗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