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_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思想内涵;掌握文中运用的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品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情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赏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激发学生对理想、成长和未来的思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 理解“十三岁”这一年龄与“际遇”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成长感悟。
- 分析文章中细腻的心理描写与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理解作者在青春岁月中的心理变化。
- 探讨“际遇”背后的深层含义,如命运、选择与成长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与初步理解
1.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一张十三岁少年的照片或图片,提问:“你是否曾在十三岁时有过特别的经历?那时的你对未来有什么期待?”引发学生共鸣,引出课题。
2. 初读课文(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帮助学生感受语感和情感基调。
提问: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的心情如何?
3. 整体感知(10分钟)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作者从“进入大学”到“感受校园”再到“思考人生”的情感变化脉络。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与情感体验
1. 精读课文(15分钟)
分段讲解课文,重点分析以下
- “我”为什么会在十三岁就走进大学?这反映了什么?
- 文中哪些细节体现了作者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与好奇?
- 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的?
2. 小组讨论(10分钟)
分组讨论:
-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面对这样的机遇,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 你认为“际遇”意味着什么?是偶然还是必然?
3. 情感升华(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一些“际遇”可能并不被我们完全理解,但它们往往成为我们成长的重要契机。鼓励学生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未来。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与写作实践
1. 拓展阅读(5分钟)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青春成长的文章,如《城南旧事》《少年维特之烦恼》等,拓宽视野。
2. 写作训练(15分钟)
布置写作任务:以“我的一次重要际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成长体会。
3. 总结提升(5分钟)
回顾本课内容,强调“际遇”不仅是外在的变化,更是内在的成长。鼓励学生珍惜每一次机会,勇敢追寻梦想。
六、板书设计:
```
十三岁的际遇
一、主要
十三岁进入大学,感受校园生活,思考人生意义。
二、情感变化:
期待 → 惊喜 → 思考 → 成长
三、主题思想:
青春与成长,机遇与选择,理想与现实。
四、写作启示:
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内心世界,表达真实情感。
```
七、作业布置:
1. 完成写作练习《我的一次重要际遇》;
2. 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并做简要赏析;
3. 预习下一篇文章,做好批注。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情感,在交流中深化理解。通过多角度的分析与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今后应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表达,鼓励他们大胆抒发内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