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唐太宗论弓矢原文翻译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唐太宗论弓矢原文翻译,有没有大佬愿意点拨一下?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3 00:31:34

唐太宗论弓矢原文翻译】《唐太宗论弓矢》是唐代史书《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载,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与臣子之间关于“弓矢”的对话。这段话虽以“弓矢”为题,实则借物喻理,旨在阐述治国、用人之道。以下是对原文的翻译与解读。

原文:

上尝谓侍臣曰:“朕自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虽外若精好,久将败矣。’朕始悟,凡人君之于人,亦犹是也。苟不得其人,则虽有贤才,不能尽其用;若得其人,虽有小过,亦可容之。”

翻译:

皇帝曾对身边的臣子说:“我从小喜欢弓箭,得到了十几张好弓,自认为已经很了不起了。最近我把这些弓拿给造弓的工匠看,他们却说:‘这些都不是好材料。’我问他们原因,工匠回答:‘木材的中心不直,那么纹理就会歪斜,虽然外表看起来精美,但时间一长就会损坏。’我这才明白,君主对待人才,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才,即使有贤能之人,也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但如果得到了合适的人才,即使他有些小缺点,也应该宽容他。”

解读:

这段话表面上讲的是弓箭的质量问题,实际上是在借弓喻人,强调“用人之道”。唐太宗通过自己的经历,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品德和是否适合当前的环境与任务。

1. 选人重于用才

唐太宗认为,即使是贤能之人,如果不在合适的岗位上,或者没有被正确地使用,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体现了他“因材施用”的用人思想。

2. 包容与信任

他提到“虽有小过,亦可容之”,表明在用人时应注重整体表现,而不是苛求完美。这种包容态度有助于激励人才、稳定人心。

3. 识人之难

弓工指出弓的“木心不直”是致命缺陷,类比到人身上,就是指人的内在品质、道德操守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这也反映出唐太宗对“知人善任”的高度重视。

结语:

《唐太宗论弓矢》虽篇幅短小,却蕴含深意。它不仅是对弓箭制作技术的探讨,更是对政治智慧的深刻总结。唐太宗借此提醒后人:治国如制弓,选人如择材,唯有识人之明、容人之量,方能成就大业。这段话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