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课文原文、教】《乡愁》是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收录于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课。这首诗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感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极具代表性的现代诗歌之一。
一、课文原文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二、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诗中“乡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 学会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 引导学生思考“乡愁”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中“乡愁”的多重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 难点: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与升华,感悟诗歌的深层主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播放一段关于家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乡愁”的共鸣;
- 提问:“你有没有离开过家?最想念的是什么?”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节奏与情感基调;
- 分组讨论:诗中哪些词句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3. 精读分析(20分钟)
- 分段讲解诗歌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阶段的“乡愁”,体会情感的递进变化;
-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探讨“乡愁”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故事,增强情感共鸣;
- 拓展阅读其他描写“乡愁”的诗歌,如席慕蓉的《乡愁》,进行对比阅读。
5. 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诗歌主要内容与情感;
- 引导学生思考“乡愁”不仅是个人情感,更是文化认同与民族情感的体现。
三、教学反思与建议
《乡愁》作为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现代诗,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意象、情感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解读,避免停留在表面理解。同时,可结合多媒体手段,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上的触动与思想上的启发。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更能体会到“乡愁”这一主题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与文化内涵,从而提升语文素养与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