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深剖析:课内减压课外加压,学生减负】近年来,“双减”政策的推行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学校课堂上的教学负担逐渐减轻,作业量明显减少,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兴趣、培养能力。然而,随着“课内减压”的推进,一些家长和学生却感受到“课外加压”的压力正在悄然增加。这种现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也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
从表面上看,“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教育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但现实中,部分家长对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减负”意味着“不学习”,从而将更多的精力转向课外辅导、兴趣班、补习机构等,希望孩子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这种心理导致了“校内减压、校外增负”的局面,与政策初衷背道而驰。
《人民日报》指出,这种“减负”与“加压”的矛盾,反映出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仍存在深层次问题。一方面,考试仍然是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家长和社会对升学率的关注并未减弱;另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使得许多家庭不得不通过“抢跑”来争取更好的未来。这种焦虑情绪不断传导至学生身上,反而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此外,部分培训机构利用政策漏洞,打着“素质教育”“个性化辅导”的旗号,变相开展学科类培训,进一步加剧了教育内卷。这不仅违背了“双减”政策的初衷,也损害了教育公平,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难以获得支持。
面对这一现状,《人民日报》呼吁各方共同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生态。学校应加强教学质量,优化课程设置,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家长则需理性看待教育,避免盲目跟风,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非单一成绩;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违规培训的监管力度,确保“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真正的“减负”,不是简单的减少作业和考试,而是要让教育回归本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成长。只有当教育不再成为一场无休止的竞争,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家长也能放下焦虑,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公平、可持续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