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认识厘米-人教课标版)】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长度单位是一个非常基础但又极其重要的知识点。其中,“认识厘米”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小节内容,也是学生初步建立长度观念的重要起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厘米”这一常用的长度单位,并学会使用直尺进行简单的测量。
“厘米”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之一,符号为“cm”。它通常用于测量较短的物体长度,如铅笔、书本、文具盒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单位,教材中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比如用直尺量一量自己的手指宽度、课本的长度、铅笔的长短等,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感知“1厘米”的具体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演示和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厘米”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可以展示一些常见的物品,如橡皮、铅笔、书本等,并让学生用直尺进行测量,从而加深对“厘米”概念的理解。同时,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比1厘米长”或“比1厘米短”的空间观念。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测量技能。学生需要掌握正确使用直尺的方法:首先,将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然后,观察物体另一端所对应的刻度数值,这个数值就是该物体的长度。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强调细节,如避免视线偏移、保持直尺平稳等,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厘米”这一单位,还能初步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为后续学习更大的长度单位(如“分米”“米”)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这种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方式,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数学素养。
总之,“认识厘米”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起点。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实际应用,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