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帝啼鹃典故 望帝啼鹃故事简介】“望帝啼鹃”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的一个典故,源自古蜀国的历史传说。这个故事不仅富有神话色彩,也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哲理,常被用来表达对故土的思念、对亡国的哀痛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
一、典故背景
相传在远古时期,蜀地有一位贤明的君主,名叫杜宇,他以仁德治国,深受百姓爱戴。后来,杜宇因年老体衰,将王位禅让给了他的臣子鳖灵。然而,杜宇退隐后,心中却始终挂念着国家和人民。他在一次出游时,不幸病逝于山中。
杜宇死后,灵魂化为一只鸟,名为“杜宇”,也就是“子规”或“布谷”。这种鸟每到春末夏初,便昼夜啼叫,声音凄凉,仿佛在诉说无尽的哀思。人们认为这是杜宇的魂魄在呼唤百姓,提醒他们不忘旧主,也象征着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二、故事寓意
“望帝啼鹃”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追忆,更是一种文化情感的寄托。它表达了:
- 对故土的眷恋
- 对亡国的悲痛
- 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感慨
- 对忠贞不渝精神的赞美
这一典故在后世文学中被广泛引用,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名句,进一步提升了该典故的文化内涵。
三、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说明 |
典故名称 | 望帝啼鹃 |
出处 | 古蜀国传说,见于《华阳国志》等古籍 |
主人公 | 杜宇(望帝) |
故事梗概 | 杜宇禅让王位后退隐,病逝后化为杜鹃鸟,日夜啼叫,寄托哀思 |
鸟的象征 | 子规、布谷,代表哀愁、思念、亡国之痛 |
文学引用 | 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文化意义 | 表达对故土、亡国、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悼与怀念 |
延伸影响 | 成为文学、艺术中的常见意象,常用于抒发离愁别绪 |
通过“望帝啼鹃”这一典故,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也感受到古人对生命、忠诚与乡愁的深刻思考。这一故事虽源于远古,但其情感共鸣至今仍在人心中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