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鲠切是什么意思】“鲠切”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形容言辞或态度直率、恳切、不委婉。它多用于描述在表达意见时,虽可能带有一定锋芒,但出于真诚和正直的动机。下面将从含义、用法、来源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加以清晰展示。
一、
“鲠切”源自古代文言用语,意为“直言不讳、语气坚定”。它通常用来形容人说话或写文章时态度诚恳、观点鲜明,不拐弯抹角,有时也带有一定的批评意味,但其核心是出于善意或责任。
该词常见于文学、历史或政论类文本中,尤其是在评价某人敢于直言、勇于担当时使用。在现代语境中,“鲠切”虽然不如“直率”“坦率”等词常用,但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中仍具有一定的表现力。
二、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说明 |
词义 | 直言不讳、语气坚定、态度恳切 |
出处 | 源自古代文言,常见于史书、奏章、政论等文献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的言辞或态度,强调真诚与直接 |
情感色彩 | 中性偏正面,强调正直、坦率 |
近义词 | 直率、坦率、恳切、直言、刚直 |
反义词 | 委婉、含蓄、圆滑、含糊 |
使用场景 | 文学、历史、政论、评论、评价人物等正式或书面场合 |
现代使用 | 较少用于日常口语,多见于书面语或正式表达 |
三、举例说明
- 例句1:他为人鲠切,从不隐瞒自己的看法。
- 例句2:此奏章言辞鲠切,直指时弊,颇具胆识。
- 例句3:他在会议上发言鲠切,令众人深思。
这些例子表明,“鲠切”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人格特质的体现。
四、结语
“鲠切”虽非现代常用词汇,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正直、真诚与责任感,仍是值得推崇的价值观。在表达中保持适当的“鲠切”,有助于提升沟通的真实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