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这首诗以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流传千古,成为描写中秋思乡、月下怀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全诗如下: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以“海上生明月”开篇,描绘出一幅辽阔而静谧的夜景。月亮从海面升起,映照在天地之间,仿佛将远方的亲人也一同照亮。一句“天涯共此时”,道出了无论身处何地,人们在同一轮明月下思念彼此的共同情感。
接下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漫长的夜晚,思绪翻涌,无法入眠。这种情感是普遍的,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独坐深夜、难以成眠的情景。熄灭蜡烛,却更珍惜那满室的月光;披上外衣,感受到夜露的寒意,更加深了孤独与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写出了诗人想要将这满手的月光送给远方的人,却终究无法实现,只能寄托于梦境中相见。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希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它不仅描绘了月夜的美景,更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千百年来,这首诗被无数文人墨客吟诵传唱,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人,在面对明月时,都会不自觉地想起这首诗,想起那些曾经共度的时光,想起那些无法相见的亲人。正如诗中所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跨越时空的共鸣,是心灵深处最温柔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