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玉帛的牺牲是什么意思】在古代汉语中,“牺牲玉帛”是一个常见的词汇组合,常用于描述祭祀或外交场合中的重要物品。其中“牺牲”一词,现代人可能会误以为是“奉献、失去”的意思,但实际上它的本义与现代用法有所不同。
一、
“牺牲玉帛”出自《左传》等古籍,常用来指代祭祀时使用的祭品和礼品。其中:
- “牺牲”:原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牲畜,如牛、羊、猪等,后引申为祭品。
- “玉帛”:指玉器和丝织品,是古代重要的礼器和贡品。
因此,“牺牲玉帛”整体指的是用于祭祀或外交场合的贵重物品,象征着对神灵或对方的尊重与诚意。
二、表格对比说明
词语 | 古代含义 | 现代含义 | 说明 |
牺牲 | 祭祀用的牲畜(如牛、羊、猪) | 奉献、失去 | 古代专指祭品,现代多引申为为了某种目的而放弃利益 |
玉帛 | 玉器和丝织品 | 礼物、贡品 | 古代用于祭祀或外交的重要物品,象征尊贵与诚意 |
三、延伸理解
在古代,祭祀是一种非常庄重的仪式,人们会通过献上“牺牲玉帛”来表达对天地、祖先或神灵的敬意。这种行为不仅是一种宗教活动,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礼仪制度和等级观念。
在外交场合中,“玉帛”也常被作为礼物赠予他国,表示友好与结盟,例如《左传·僖公四年》中提到:“楚子使郑伯以玉帛聘。”这表明“玉帛”不仅是祭祀用品,也是国家间交往的重要媒介。
四、总结
“牺牲玉帛”中的“牺牲”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奉献”或“损失”,而是特指古代祭祀中使用的牲畜,属于一种具体的祭品。了解这一词汇的原始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文内容和传统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