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于民出自哪本书】“苟利于民,不必循俗;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这句话常被引用,表达一种以民为本、勇于改革的思想。那么,“苟利于民”这句话究竟出自哪本书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答案。
一、
“苟利于民”这一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典籍,尤其是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著作中。其中,最常见且权威的出处是《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哲学著作,融合了道家、儒家、法家等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
在《淮南子·氾论训》中,有这样一句话:
> “苟利于民,不必循俗;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对百姓有利,就不必拘泥于旧有的习俗;如果对事情周全,就不必一味遵循旧规。这体现了作者主张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以民为本的思想。
因此,“苟利于民”这一短语虽未单独出现,但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淮南子》。
二、出处对照表
词语 | 出处书籍 | 出处原文 | 释义 |
苟利于民 | 《淮南子》 | “苟利于民,不必循俗;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 如果对百姓有利,就不必拘泥于旧俗;如果对事情周全,就不必一味遵循旧规。 |
思想核心 | 先秦诸子思想 | —— | 以民为本、因时制宜、反对因循守旧 |
三、结语
“苟利于民”虽然不是直接出现在某一部经典中的独立语句,但其思想内核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尤其在《淮南子》中得到了明确表达。它强调的是在治理国家、处理事务时应以民众利益为重,不被传统或习惯所束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如需进一步探讨类似古文出处或思想内涵,可继续关注相关研究与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