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善瘅恶的含义是什么?】“彰善瘅恶”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尚书·大禹谟》:“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曰:‘彰善瘅恶,树之风声。’”意思是表彰善行,惩治恶行,强调对好人好事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坏人坏事进行批评和惩罚。
这一成语常用于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规范或政策导向中,强调公正与正义的重要性,是古代社会治理思想的重要体现。
“彰善瘅恶”是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意为表扬善良的行为,谴责邪恶的行为。它不仅是道德评判的标准,也是社会秩序维护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理念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体现在法律制度、教育体系以及公共舆论等方面。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出处 | 《尚书·大禹谟》 |
基本含义 | 表彰善行,惩治恶行 |
拆解解释 | - 彰:表彰 - 善:善良的行为 - 痰:通“瘅”,意为憎恨、谴责 - 恶:邪恶的行为 |
使用场景 | 用于评价社会风气、道德标准、政策导向等 |
现代意义 | 强调公正、正义,鼓励正气,抑制歪风邪气 |
文化内涵 | 体现儒家“以德治国”的思想,强调道德教化与社会规范 |
相关词语 | 明辨是非、赏罚分明、扬善抑恶 |
通过了解“彰善瘅恶”的含义,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治理理念,并在现代生活中坚持正义、弘扬正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