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就是晏婴,字平仲,人称晏子。晏子以其机智善辩、处事果断而闻名于世。《晏子使楚》便是记载了晏子出使楚国时的一段历史故事。
原文:
景公之时,齐景公使晏子使于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
1. 晏子使楚:指晏子被齐国派往楚国进行外交活动。
2. 习辞者:擅长言辞的人。
3. 左右:指君主身边的侍从或近臣。
4. 缚一人:捆绑一个人。
5. 何坐:犯了什么罪?
6. 避席:离开座位,表示恭敬。
7.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8. 熙:同“嬉”,戏弄。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晏子不仅聪明机智,而且善于运用逻辑推理来维护国家尊严,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个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