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明月而长终的下一句是什么】“抱明月而长终”出自苏轼的《赤壁赋》,是古代文人表达对自然、人生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诗意表达。这句话的意境深远,常被用于文学创作或诗词赏析中。那么,“抱明月而长终”的下一句是什么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相关信息。
一、原文出处与背景
“抱明月而长终”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全文以赤壁为背景,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泛舟江上的情景,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原句为: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这几句诗展现了苏轼在面对人生短暂时的豁达情怀,以及他渴望超越现实、与自然共存的理想。
二、下一句是什么?
根据原文内容,“抱明月而长终”的下一句是:
>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知道这种愿望难以实现,只能寄托余音于悲凉的秋风之中。表现出一种无奈与超脱并存的情感。
三、总结与对比
项目 | 内容 |
原文出处 | 苏轼《赤壁赋》 |
句子 | 抱明月而长终 |
下一句 |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出处段落 | “寄蜉蝣于天地……抱明月而长终。” |
作者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文体 | 赋(古代散文诗体) |
情感基调 | 感叹人生短暂,向往自由与永恒 |
四、结语
“抱明月而长终”是苏轼笔下极具哲理与美感的一句诗,体现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理想的深刻思考。其下一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释然。这两句话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面对生命无常时的精神境界。
如需更深入的文学解析或相关作品推荐,可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