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阅读答案

在古代文学中,《赤壁赋》是一篇极为经典的散文作品。这篇文章由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著,以秋夜泛舟赤壁为背景,通过写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标题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正是文章开篇的一句点题之语,它不仅交代了时间背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首先,“壬戌之秋”指的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秋天,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个人遭遇让苏轼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但他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这种精神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七月既望”则具体指代了农历七月十六这一天,按照传统习俗,这一天是月亮最圆的时候,象征团圆和圆满。然而,在这篇作品里,苏轼却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与友人的对话,表达了对宇宙永恒、人事无常的感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受其中的思想深度。文章开头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短短几字便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清澈的江水、皎洁的月光映衬下的赤壁风光令人陶醉。接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美好,也为后文展开议论奠定了基调。

文章主体部分主要围绕主客问答的形式展开。苏子首先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将个体生命比喻成短暂易逝的蜉蝣,置身于浩瀚宇宙之中显得微不足道。随后又提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观点,流露出对于有限生命的无奈以及对无限时空的向往。而当客人回应时,则从历史角度切入,提到曹操当年横槊赋诗的壮志豪情如今已成过眼云烟,更凸显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最后,在苏子一番劝慰之后,文章达到了高潮部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一段落不仅总结了前文所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面对有限的人生,我们应当珍惜当下,享受自然赐予的美好,并从中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平静。

综上所述,《赤壁赋》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千古流传的经典之作。标题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纪年方式,更是整篇文章情感表达的重要线索。通过学习这篇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如何在困境中寻找自我安慰,并学会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