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完璧归赵”。这个成语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还寄托了古人对忠诚与智慧的赞美。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左右,当时赵国得到了一块举世闻名的和氏璧。这块玉璧晶莹剔透,色泽温润,被视为无价之宝。然而,秦昭襄王听说了它的存在后,便心生贪念,想要据为己有。于是,他派遣使者送信给赵惠文王,提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这块和氏璧。

赵惠文王接到了这封信后,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如果拒绝秦国的要求,恐怕会招致战争;另一方面,若真的将和氏璧拱手相让,又担心上当受骗。正当众人议论纷纷之际,一位名叫蔺相如的大臣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前往秦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蔺相如带着随从抵达咸阳宫后,秦昭襄王并未履行承诺,而是只顾欣赏那块美玉,丝毫没有提及割让城池之事。蔺相如敏锐地察觉到对方的意图,于是巧妙地拖延时间,并借机观察形势。当发现秦王无意兑现诺言时,蔺相如果断采取行动。

他假意称赞和氏璧的珍贵,并声称要亲自将它送回赵国保存。随后,他故意将玉璧摔碎,以此表达自己的决心。这一举动吓得秦昭襄王赶紧阻止,并派人去取来地图,象征性地划出了十五座城池的位置。但蔺相如早已识破骗局,坚持要先看到真正的城池交付,否则绝不交出玉璧。

最终,在蔺相如的机智周旋下,赵国成功保住了和氏璧,而秦国也未能得逞。蔺相如安全返回赵国后,因其卓越的胆识与谋略受到高度赞扬,“完璧归赵”也因此成为一段佳话,被后人铭记于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强权压迫时,既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又要敢于斗争,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正义、不畏强暴的精神品质。直到今天,“完璧归赵”仍然作为一句成语广泛使用,用来形容物归原主或事情得以妥善解决的情景。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