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人种葫芦却不懂得照顾葫芦的故事,向学生传递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道理。文章语言生动有趣,情节简单易懂,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但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还缺乏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和文字,逐步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目标
1. 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词;
2.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表演;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等条件;
4. 初步感知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事物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课题《我要的是葫芦》,让学生齐读课题。
2. 提问:“你们知道葫芦是什么吗?”引导学生回答后简单介绍葫芦的特点及其用途。
3. 设置悬念:“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葫芦的故事,看看这个种葫芦的人最后得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
2. 同桌互读,互相检查生字词是否认读准确。
3.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 提问:“从这段话里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种葫芦人的愿望以及葫芦长势良好。
- 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画中的葫芦藤、叶子和葫芦,并说说它们的样子。
- 练习说话:“这是一株长得很好的葫芦藤,上面挂着几个绿油油的小葫芦。”
2. 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 分小组合作学习这部分内容。
- 小组汇报交流时,教师适时指导学生理解邻居的话“叶子上有蚜虫”、“叶子都落光了,葫芦也变黄了”等句子的意思。
- 引导学生体会种葫芦人的错误想法:“为什么他不听邻居劝告呢?”
- 观看动画视频或表演课本剧,进一步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 学习第五自然段
-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 总结全文:“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拓展延伸
1. 组织讨论:“如果让你给种葫芦的人提建议,你会说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动手实践:带领学生种植一些简单的植物,如豆苗、蒜苗等,让他们亲身经历植物生长的过程,感受其中的乐趣与艰辛。
(五)布置作业
1. 把《我要的是葫芦》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 查找有关葫芦的知识,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七、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种葫芦人 → 不听劝告 → 葫芦全枯死
八、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多种方式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实践活动,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不过,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更加关注个别差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