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赏析

在文学的长河中,苏轼的作品如璀璨星辰,其中《记承天寺夜游》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之作。这篇文章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人生哲学的一种体现。

文章开篇写道:“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短短数语,便勾勒出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生活困顿,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一颗豁达的心去感受自然之美。这一晚,月光如水,透过窗户洒进屋内,苏轼心中喜悦,于是起身外出散步。这看似平凡的一幕,却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接着,苏轼邀请好友张怀民一同赏月。“念无与为乐者”,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则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二人漫步于寺院之中,共同欣赏着这轮明月,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

文中有一句尤为经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苏轼将庭院比作一潭清澈的池水,而那交错纵横的“藻荇”实则是竹柏的影子。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更赋予了画面一种朦胧美,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静谧与和谐。

最后,苏轼感叹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意味深长,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自己心境的一种自嘲。他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月亮和竹柏随处可见,但能够真正停下来欣赏它们的人却寥寥无几。而自己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机会,全赖那一份难得的闲适心境。

整篇文章虽短小精悍,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朋友,因为真正的友谊能够在困难时刻给予我们支持与慰藉。

总之,《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留给后世的一份珍贵礼物。它不仅仅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的教科书。通过这篇作品,我们可以学到如何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并学会用心去感受身边的每一份幸福。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