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挺膺担当的出处和典故

“挺膺担当”这一词语源自中国古代文化语境,意指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与使命。它不仅是一种个人品质的体现,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从字面上理解,“挺”有挺立、挺拔之意;“膺”则表示胸膛或肩负重任;“担当”则是指勇敢面对困难并承担责任的行为。“挺膺担当”合起来,可以理解为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起胸膛,勇敢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

这一词汇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割据,许多仁人志士为了保家卫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展现出极大的勇气与担当精神。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并在刘备去世后继续辅佐刘禅治理国家。他不仅智慧过人,更以忠诚和责任感著称于世。他的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对“挺膺担当”的最好诠释。

此外,在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挺膺担当”也频繁出现。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其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诗表达了杜甫希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情怀正是“挺膺担当”的具体表现。

到了明清时期,“挺膺担当”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特别是在明清小说中,许多英雄人物都被塑造成了敢于担当、勇于牺牲的形象。如《水浒传》中的宋江,《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等,他们无一不是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挺膺担当”的精神。

现代社会,“挺膺担当”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在抗击自然灾害还是应对社会危机时,总能看到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担当精神。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不仅是对当代青年的殷切期望,也是对所有人的一种鞭策。

总之,“挺膺担当”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赤诚之心,勇敢地面对挑战,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