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嗟来之食》原文注释及翻译
在古代典籍中,《礼记》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礼仪、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经典故事与论述。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礼记·檀弓下》中的一个著名故事——“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还反映了古人对于尊严和人格独立性的重视。
原文如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
1. 齐: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2. 黔敖:人名,此处为施舍食物的人。
3. 蒙袂辑屦:形容衣衫褴褛、步履艰难的样子。
4. 贸贸然:形容神情恍惚或步伐踉跄。
5. 嗟:表示轻蔑或命令的语气词。
6. 从而谢焉:向黔敖道歉。
翻译:
齐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了食物,等待饥饿的人前来进食。一位衣衫破旧、脚步蹒跚的饿汉走了过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拿着水壶,傲慢地喊道:“喂!过来吃吧!”饿汉抬起头看了一眼黔敖,说道:“我正是因为不愿意接受这种带有侮辱性质的食物,才落到了这般田地。”最终,他拒绝了黔敖的好意,宁可饿死也不愿违背自己的原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自尊和人格独立的重要性。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坚守内心的底线,不能因为一时的饥饿而放弃尊严。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帮助他人时,应当尊重对方的感受,避免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施予援助。
通过学习这一经典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力量,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坚持自我,活出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