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七律长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掌握《七律·长征》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 学习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和讲解,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 分析《七律·长征》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

-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课前准备

教师需准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红军长征的地图、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同时也要准备一些关于毛泽东诗词创作背景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有关长征的视频片段或者讲述一个关于长征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长征吗?它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七律·长征》。

(二)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2.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每一句的意思。

3. 全班齐声朗读,进一步熟悉诗歌内容。

(三)精读赏析

1. 分析第一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让学生思考:“远征难”具体指什么?

- 讨论“只等闲”的含义,体会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2. 分析第二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3. 分析第三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解释“云崖暖”和“铁索寒”的对比效果。

- 思考这两句诗反映了怎样的战斗场景?

4. 分析第四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提问:“尽开颜”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了什么?

- 联系全文探讨作者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1. 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或生活经验,谈谈你对“乐观主义精神”的理解。

2. 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长征精神”为题写一篇短文。

(五)课堂总结

回顾整首诗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再次强调长征精神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们继承和发扬这种伟大的精神品质。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七律·长征》,并默写下来。

2. 查阅更多关于长征的故事,下节课分享给大家听。

七、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八、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且对于长征这段历史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不过,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深层次内涵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需要设计更多互动性强的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