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在语文学习中,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用文字表达出来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这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还能学到一些有趣的植物知识。
课文原文
爬山虎的脚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一直爬到房顶。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知识点解析
1. 作者简介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叶圣陶先生。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被誉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以细腻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观察力著称。
2. 修辞手法
文章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比如将爬山虎的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这些比喻不仅让文章更加形象生动,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爬山虎的特点。
3. 观察与描写
叶圣陶先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向我们展示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及其独特的攀爬方式。这启示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4. 词语积累
- 嫩红:指颜色鲜艳且柔软的新鲜红色。
- 均匀:分布或排列得合理而整齐。
- 漾起:水面或其他物体表面因风吹动而产生波动。
5. 思考与拓展
爬山虎为什么能够牢固地附着在墙上?它的“脚”是如何工作的?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激发对自然界的兴趣。
6. 写作技巧
本文通过先总后分的方式展开叙述,从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此外,作者还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未触墙与触墙后的变化),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关于爬山虎的知识,还学会了如何用语言描绘自然之美。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在生活中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
---
以上内容结合了原文和知识点,同时避免了机械复制,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