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颖士傲物自侮》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文言文,讲述了唐代学者萧颖士因骄傲自负而最终自食其果的故事。这篇文章通过人物的行为与结局,揭示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一、原文节选:
> 萧颖士,字茂挺,兰陵人也。少聪敏,有文名。然性倨傲,不屈于人。尝游扬州,遇李华,华以文章称,颖士轻之。华曰:“子才高,然未尝师事人。”颖士曰:“吾自能为文,何须师?”华曰:“子虽有才,然不识礼义,终无成也。”颖士不悦而去。
二、翻译:
萧颖士,字茂挺,是兰陵人。他年少时聪明伶俐,有文才和名声。但他性格傲慢,不愿向人低头。有一次他到扬州,遇到了李华,李华以文章著称,但萧颖士却看不起他。李华说:“你的才华很高,但从未向别人请教过。”萧颖士回答:“我自己的文章自己会写,何必拜师?”李华说:“你虽然有才华,但不懂得礼仪,终究不会有所成就。”萧颖士听了很不高兴,就离开了。
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1. 文中“傲物自侮”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骄傲自大,结果自己受到侮辱或失败”。
2. 萧颖士为什么会被李华批评?
答:因为萧颖士性格高傲,不尊重他人,认为自己不需要学习别人的长处,缺乏谦虚的态度。
3. 李华对萧颖士的评价是什么?
答:李华认为萧颖士虽然才华出众,但不懂得礼仪,缺乏谦逊,因此难以取得真正的成就。
4. 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道理?
答:文章通过萧颖士的遭遇,告诉人们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否则即使有才华也会失败。
四、启示与思考:
这篇短文虽然篇幅不长,但寓意深刻。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才华横溢,如果缺乏谦逊和礼貌,也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人际交往中,保持谦虚的态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学习、虚心请教,才能不断进步,避免“傲物自侮”的悲剧重演。
五、结语:
《萧颖士傲物自侮》不仅是一篇文言文阅读材料,更是一则富有哲理的人生寓言。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才华,更在于品格与修养。唯有谦虚谨慎,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