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兵车行》译文及赏析】《兵车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天宝年间,反映了当时社会因连年战事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这首诗以一个送别场景为切入点,通过描绘征人出征、亲人送别的悲惨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一、原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二十西点兵。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二、译文
车辆隆隆驶过,马匹嘶鸣不断,出征的人们各自把弓箭挂在腰间。
父母妻儿纷纷赶来送别,尘土飞扬,看不见咸阳桥的身影。
他们拉住衣角,跺着脚,拦在路中间哭泣,哭声直冲云霄。
路旁的人询问这些出征的人,他们只是说“征兵频繁”。
有人十五岁就去北方防守黄河,二十岁又被征召去西边打仗。
县官催促交租,可租税又从哪里来呢?
人们都知道生男孩不好,反而觉得生女孩更好。
生了女儿还能嫁给邻居,生了儿子却埋没在荒野,化为草木。
你没看到吗?青海边上,自古以来就有无数白骨无人收拾。
新死的鬼魂怨恨,旧死的鬼魂哭泣,天阴雨湿,声音凄厉。
三、赏析
《兵车行》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百姓生活的艰难与痛苦。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夸张的修辞,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普通人的悲剧命运。
首句“车辚辚,马萧萧”,以声音描写开篇,营造出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仿佛可以听见战车的轰鸣和战马的嘶叫,让人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接着,诗人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写,表现出亲人离别的撕心裂肺,将读者带入那个充满悲伤的世界。
诗中“点行频”三个字,揭示了朝廷频繁征兵的现象,反映出国家政策的不合理和百姓的无奈。而“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则表现了当时社会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也体现出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结尾部分“君不见,青海头……”通过描绘战场的惨状,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使整首诗不仅是一次送别的描写,更是一场对战争本质的反思。
四、结语
杜甫的《兵车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它让我们看到了战争背后无数普通人的血泪与牺牲。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性中最深层的情感与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责任感。读罢此诗,令人久久不能平静,也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