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色,体会徐志摩诗歌的抒情风格。
- 掌握诗中运用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内涵。
-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母校康桥的深情眷恋,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和理想的热爱。
-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理解诗人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 难点:
理解诗歌中“轻轻的我走了”等句式所传达的微妙情感变化,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三、教学方法:
- 诵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与意境美。
- 情境创设法:借助多媒体展示康桥图片,营造诗意氛围。
-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诗歌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 比较法:对比其他送别诗,体会《再别康桥》的独特之处。
四、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康桥图片、朗诵音频)
- 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基础字词和作者简介的整理
-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及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你是否曾有过一次离别,让你久久难忘?”为引子,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离别经历,从而引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介绍作者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并初步感知诗歌情感基调。
- 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与情感。
3. 精读分析(20分钟)
- 分段讲解:
分析每一段的意象与情感,如“金柳”“波光”“青荇”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例如:“金柳”象征着昔日的温柔与美好,“青荇”则代表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留恋。
- 情感体悟: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情感,感受那种淡淡的哀愁与深深的眷恋。
4. 合作探究(15分钟)
- 小组讨论:
“为什么诗人要用‘轻轻’这个词?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你认为这首诗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 教师总结: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尊重个性化的理解。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对比阅读:
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雨巷》等诗歌进行比较,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诗人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
- 课堂写作:
请学生以“再别______”为题,写一段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某地、某人或某段时光的怀念。
6. 总结升华(5分钟)
- 教师总结:
《再别康桥》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关于人生、理想与记忆的诗。它告诉我们,有些东西虽然已经过去,但它们永远留在心中。
- 学生谈收获:
鼓励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感悟,增强课堂互动性。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再别康桥》全文,并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不少于200字)。
2. 撰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康桥》,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离别”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
```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意象:金柳、波光、青荇、星辉
情感:眷恋、惆怅、宁静、不舍
语言:轻柔、优美、含蓄
主题:离别中的深情与永恒
```
八、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关注,鼓励他们在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