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这个问题折磨我三天了,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6 16:25:16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描写潮水的词语和句子。

-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自然景观的方法。

-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培养学生从文字中感受画面、体会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描写潮水的语句,体会其生动形象的特点。

- 难点: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潮水的气势与变化。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含潮水视频、图片)、课文录音、相关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圈画描写潮水的词句,思考作者是如何描绘潮水的。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观潮》这篇课文的内容,谁能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这篇课文,去细细品味那惊心动魄的潮水。”

2. 复习回顾(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重点复习第一段的描写方式,如“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让学生再次感受作者的描写技巧。

3. 精读感悟(20分钟)

(1)分段阅读,品味语言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朗读课文,重点分析第二段至第四段的描写内容。

-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拉长”“变粗”“横贯”,体会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

- 第三段:“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沸腾了。”

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感受人们的激动心情。

- 第四段:“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分析比喻句的作用,体会潮水的震撼力。

(2)小组合作,探究写法

学生分组讨论:作者是如何描写潮水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3)交流分享,深化理解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归纳写作方法,如:

- 使用比喻,使描写更生动;

- 运用排比,增强语气;

- 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4. 拓展延伸(10分钟)

(1)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教师提问:“如果你在现场观看潮水,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想象进行描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欣赏视频,感受画面

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中进一步体会课文描写的魅力。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

(1)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作者描写潮水的技巧,并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壮丽。

(2)布置作业

- 抄写文中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并尝试仿写一段话。

- 观看一段关于自然景观的视频,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五、板书设计:

```

潮水描写:

- 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声音——闷雷滚动、山崩地裂

-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细节描写

- 写作启示:观察细致,语言生动

```

六、教学反思(课后)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视频辅助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和表达能力。今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积累描写自然景象的优美词句,提升语文素养。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