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什么什么鸿毛】在汉语中,有许多成语不仅语言精炼,而且蕴含深刻的哲理。其中,“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用来形容事物的价值或生命的分量。这句话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原文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意思是说,人总有一死,但死的意义却有不同,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则比鸿毛还轻。
下面是对该成语的详细总结与分析:
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
出处 | 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
字面意思 | 比泰山还重,比鸿毛还轻 |
引申意义 | 形容人的死有价值或无价值,强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评价一个人的贡献、牺牲或人生选择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赞美英雄人物或表达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
成语背景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当时他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忍辱负重,最终写成《史记》。他在信中提到,自己之所以忍受屈辱,是因为他的使命比泰山还重,而如果轻易死去,则如同鸿毛般毫无价值。这句话不仅是他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也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
成语意义
这一成语的核心在于强调价值的高低。它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对社会、他人或历史有所贡献。那些为国家、民族、正义而牺牲的人,他们的死是“重于泰山”的;而那些只为个人利益、虚度光阴的人,其生命则“轻于鸿毛”。
成语运用举例
- 正面例子:革命烈士为国捐躯,他们的牺牲“重于泰山”。
- 反面例子:有些人一生碌碌无为,最终“轻于鸿毛”。
总结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观的体现。它提醒我们,活着的意义在于如何度过每一天,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应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而不是随波逐流、毫无意义地虚度光阴。
通过这样的理解与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这句成语的内涵,并在生活中做出更有意义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