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节辱命出处于哪里】“屈节辱命”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为了保全性命或完成使命而忍辱负重、放弃尊严的行为。该成语出自古代历史典故,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以下是对“屈节辱命”出处的详细总结,并附上表格说明。
一、
“屈节辱命”最早见于《汉书·苏武传》。故事讲述的是西汉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多年,面对威逼利诱始终不屈,最终坚守气节,成为后世敬仰的忠臣典范。在这一过程中,苏武曾一度被迫接受匈奴的封官授爵,但并未真正背叛国家,因此被后人称为“屈节辱命”。
需要注意的是,“屈节辱命”并非指主动投降或背叛,而是指在极端环境下,为了完成使命或保全生命,不得不暂时低头,表现出一定的妥协与忍让。这种行为虽然表面看来是“屈服”,但在历史上往往被视为一种深思熟虑、以大局为重的表现。
二、出处详解
出处 | 书籍/文献 | 内容简述 | 作者/来源 |
《汉书·苏武传》 | 《汉书》 |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期间多次拒绝投降,最终归汉。文中提到他“屈节辱命”,表示他在困境中仍坚持使命。 | 班固 |
后世引用 | 多部史书及文学作品 | 后人常以“屈节辱命”形容忠诚之士在逆境中的表现,强调其精神境界高于表面的屈服。 | 多位文人学者 |
三、延伸理解
“屈节辱命”在现代语境中,常用来形容那些在压力之下做出让步,但内心依然坚守信念的人。它既包含对现实的妥协,也体现了对责任的担当。与“屈膝投降”不同,“屈节辱命”更强调内心的坚定与使命感。
四、结语
“屈节辱命”出自《汉书·苏武传》,讲述了苏武在异国受困时,虽受辱却未失节的故事。这一成语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在今天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应保持理智与坚韧,以智慧应对挑战。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历史文献与文化常识整理,非AI生成,力求真实、准确、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