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舍是什么意思】“退避三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常用来形容为了避开冲突或避免正面交锋而主动后退。其中“舍”字是理解这个成语的关键。
一、
“退避三舍”中的“舍”是一个古代长度单位,通常指三十里。在古代,一里大约等于现在的500米,因此“三舍”即150里(约75公里)。这个成语原本指的是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为遵守诺言,主动后退三舍以示守信,后来引申为因策略或礼让而主动撤退的行为。
在现代汉语中,“退避三舍”多用于比喻为了避免矛盾或冲突,暂时做出让步或撤离。
二、关键信息表格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现代用法 | 常见搭配 |
退避三舍 | 主动后退三舍的距离,表示让步或避让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比喻为避免冲突或矛盾而做出让步 | 退避三舍,以示诚意;退避三舍,保全大局 |
三、补充说明
“舍”在古代不仅是距离单位,也常用于表示停留的地方,如“住一舍”、“行一舍”。在“退避三舍”中,它具体指“三十里”的距离,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战略部署和礼仪规范。
这个成语不仅有历史背景,也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矛盾时,适当的退让也是一种智慧。
通过了解“舍”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退避三舍”的真正含义,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