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危拯溺的意思是什么】“扶危拯溺”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在他人遇到危难时给予帮助和救助。这个成语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精神。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扶危 | 指帮助处于危难之中的人 |
拯溺 | 指拯救陷入困境或危险中的人,如溺水者般急需援助 |
整体意思:指在别人遭遇困难、危险时,主动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和救助。
二、出处与用法
- 出处: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士之于世也,有能扶危拯溺者,人必尊之。”
-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强调对他人困境的关怀与支持。
- 近义词:雪中送炭、济困扶危、扶危济困
- 反义词:袖手旁观、冷眼旁观、见死不救
三、实际应用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社会公益 | 在自然灾害中,志愿者们奔赴一线,扶危拯溺,展现了人间大爱。 |
文学作品 | 他一生行善积德,常常扶危拯溺,深受乡里敬重。 |
日常生活 | 面对邻居的困难,他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真正做到了扶危拯溺。 |
四、文化内涵
“扶危拯溺”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描述,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它强调的是:
- 责任感: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
- 同情心: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与怜悯;
- 道德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与担当。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或社会问题时,更多人愿意成为“扶危拯溺”的践行者。
五、总结
“扶危拯溺”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成语,表达了在他人遭遇困境时给予帮助的精神。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也是现代社会倡导的一种高尚品德。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重大事件中,我们都应努力践行这一精神,让世界变得更加温暖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