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是什么】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式。虽然它们在实现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两者在本质上都服务于资本积累的目的。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总结这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共同点,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分析。
一、
1. 目的相同:无论是通过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积累。
2. 剥削本质一致:两者都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剥削性质,即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其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3. 依赖于雇佣劳动制度:两者都建立在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之上,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换取工资,而资本家则通过控制生产过程来获取剩余价值。
4. 受资本积累规律影响:随着资本积累的扩大,资本家会不断寻求更高效的方式来获取剩余价值,这推动了两种方式的交替或结合使用。
5. 反映资本对劳动的控制:无论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还是提高效率,资本始终在试图加强对劳动的控制,以最大化利润。
6. 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提供了基础。
二、对比表格
对比项目 |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实现方式 | 延长工作日长度 | 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
核心手段 | 增加劳动时间 | 改进技术、提高效率 |
资本家控制方式 | 控制劳动时间 | 控制生产效率和劳动强度 |
劳动者状态 | 工人被迫延长劳动时间 | 工人被要求提高工作效率 |
剩余价值来源 | 劳动时间的延长 | 劳动效率的提高 |
社会影响 | 可能引发工人抗议 | 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
共同点(总结) | 都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都体现资本对劳动的剥削;都依赖于雇佣劳动制度;都服务于资本积累目标 | 都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都体现资本对劳动的剥削;都依赖于雇佣劳动制度;都服务于资本积累目标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在具体实现路径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在根本目的、剥削本质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影响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理解这些共同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运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