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里的反切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的一部汉字形义学经典,是中国最早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字义的字书。在古代汉语中,“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常用于解释汉字读音。虽然《说文解字》本身并未使用“反切”这一术语,但在其注释和后世对它的研究中,反切法被广泛运用。
本文将从“反切”的基本含义、历史背景、在《说文解字》中的体现以及其作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反切的基本含义
反切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用两个汉字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方法。通常前一个字表示声母,后一个字表示韵母和声调,合起来表示目标字的读音。例如:“东”字反切为“德红”,即“德”为声母(d),而“红”为韵母和声调(hong)。
二、反切的历史背景
反切法起源于魏晋时期,盛行于隋唐,是古代汉语语音系统的重要记录方式之一。它主要用于解决当时汉字读音不统一的问题,尤其在方言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反切成为规范读音的重要工具。
三、反切与《说文解字》的关系
《说文解字》主要关注汉字的形体结构和本义,而非直接提供读音注释。但后人为了方便学习和研究《说文解字》,常在注释中引入反切法,帮助读者掌握古音读法。
此外,《说文解字》中的一些字义解释也间接反映了当时的语音特点,为反切法的形成提供了语言基础。
四、反切的作用
1. 规范读音:通过反切,可以较为准确地记录和传播汉字的发音。
2. 辅助教学:对于学习古文、经书的人来说,反切是重要的学习工具。
3. 研究古音:反切法为现代学者研究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语音演变提供了重要依据。
五、总结与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什么是反切 | 一种用两个汉字标注第三个汉字读音的方法,前字表声母,后字表韵母和声调。 |
| 起源时间 | 魏晋时期开始使用,隋唐时期盛行。 |
| 《说文解字》是否包含反切 | 《说文解字》本身未使用反切,但后人注释中常引用反切法。 |
| 反切的作用 | 规范读音、辅助教学、研究古音。 |
| 与《说文解字》的关系 | 反切是对《说文解字》注音的一种补充手段,帮助理解古音。 |
| 典型例子 | 如“东”字反切为“德红”,“光”字反切为“古黄”。 |
六、结语
虽然《说文解字》没有直接使用反切法,但反切作为古代汉语的重要注音方式,与《说文解字》的研究和应用密不可分。了解反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汉字的读音、意义及语言演变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