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的悲剧在于他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在书中,他为了通过科举考试,耗费了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即使生活困苦不堪,他也从未放弃追求功名。这种执着的背后,是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塑造——唯有科举成功,才能获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
然而,当范进终于考中举人时,却因过度兴奋而发疯。这一情节既是对科举制度的辛辣讽刺,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揭示。范进的疯狂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压抑情感的爆发。他的人生轨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普遍命运:为科举奋斗一生,最终却可能因为功名而失去自我。
范进的形象还体现了当时社会对读书人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他在中举前备受冷眼,中举后则成了众人追捧的对象。这种巨大的反差不仅改变了范进的命运,也映射出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虚伪与势利。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通过对范进这一人物的刻画,不仅展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和社会伦理的深思。范进的故事虽是虚构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