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退位减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能够在实际问题中正确运用退位减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退位减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同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步骤及应用。

- 难点:理解十位数借位的过程以及在具体情境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

1. 教具:计数棒、数字卡片、小棒等教具。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套计数棒或小棒,用于课堂上的操作练习。

3. 多媒体课件:展示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和相关生活实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小明有25颗糖果,他送给了弟弟7颗,请问小明还剩多少颗糖果?”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尝试列出算式:

25 - 7 = ?

教师提问:“这个算式怎么计算呢?有没有同学能说说自己的想法?”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退位减法”的概念,即当个位不够减时需要向十位借1的过程。

(二)新知讲解

1. 理解退位减法的基本原理

教师借助计数棒进行演示:

- 先拿出2捆计数棒(表示20)和5根单根计数棒(表示5)。

- 再取出7根计数棒表示要减去的数量。

引导学生观察:个位上5不够减7,这时需要从十位借1,变成10根单根计数棒,再与原有的5根合并,变成15根,然后减去7根,剩余8根。

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25 - 7 = 18

2. 总结退位减法的步骤

通过刚才的操作,师生共同总结退位减法的计算步骤:

1. 观察个位是否够减。

2. 如果不够减,则向十位借1,将十位的1变为10个单位加到个位。

3. 完成计算后,检查结果是否合理。

(三)巩固练习

1. 基础练习

完成以下题目:

- 46 - 9 = ?

- 53 - 8 = ?

- 72 - 6 = ?

请学生上台演示计算过程,其他同学观察并补充说明。

2. 生活化应用

出示以下情境题:

“妈妈买了30个苹果,家里每天吃掉4个苹果,请问这些苹果可以吃几天?”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帮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课堂总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

1. 什么是退位减法?

2. 如何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

3. 在生活中如何运用退位减法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教材第35页的相关习题。

2. 找一找生活中可以用退位减法解决的问题,并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五、板书设计

- 概念:个位不够减时向十位借1。

- 步骤:观察→借位→计算→验证。

- 应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每位学生都能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