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远必诛这句话的出处】“虽远必诛”是一句具有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的成语,常用于表达对不法行为或敌对势力的坚决打击态度。这句话虽然在现代语境中被广泛引用,但其历史渊源却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一、
“虽远必诛”最早出自《汉书·陈汤传》。原文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意思是:凡是侵犯大汉王朝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一定要讨伐他。这句话体现了古代边疆将领陈汤在面对外敌时的决心与勇气。
此句不仅展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气魄,也反映了当时国家对于维护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坚定立场。后来,“虽远必诛”逐渐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口号,被用于表达对违法行为、侵略行为的坚决反击态度。
二、表格形式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虽远必诛 |
| 出处 | 《汉书·陈汤传》 |
| 原文 |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
| 出处作者 | 班固(东汉史学家) |
| 意思 | 凡是侵犯大汉王朝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一定要讨伐他。 |
| 用法 | 表达对敌人或违法者的坚决打击态度 |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政治、军事、外交等场合,强调国家主权和安全 |
| 历史背景 | 汉朝时期,陈汤在西域击败匈奴后所言,体现汉朝国力与威望 |
三、延伸说明
“虽远必诛”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的重视。在今天,这句话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常被用来强调国家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的强硬立场。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虽远必诛”在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政治和军事领域,但在古代,它更多是基于当时的战争环境和边疆治理需求而提出的。因此,在理解这句话时,也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虽远必诛”不仅是历史文献中的经典语句,也是中华文化中关于责任、勇气与正义的重要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