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节辱命的意思是什么】“屈节辱命”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强权或压力时,为了保全性命或避免更大的灾难,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尊严、原则或使命。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道德和情感色彩,通常用于评价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行为。
一、成语解析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屈节 | qū jié | 放弃气节、尊严或原则,向他人低头 |
辱命 | rǔ mìng | 使使命蒙羞,辜负职责或使命 |
整体含义:指在面临外力压迫时,为了保全自身或避免更大损失,而放弃自己的气节或使命,从而导致名誉受损的行为。
二、出处与用法
- 出处:该成语常见于古代文献和历史记载中,尤其在描写忠臣、义士面对敌国或强权时的抉择时使用。
- 用法:多用于形容人在极端环境下做出的妥协行为,带有贬义或惋惜之情。
三、典型例子
历史人物 | 事件背景 | 是否“屈节辱命” | 评价 |
苏武 | 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终不降 | 否 | 坚守气节,被誉为忠贞典范 |
张仪 | 为秦国利益,多次背叛楚国 | 是 | 被视为投机取巧、背信弃义 |
文天祥 | 抗元失败被俘,拒绝投降 | 否 | 坚贞不屈,成为民族英雄 |
四、成语引申意义
“屈节辱命”不仅限于个人行为,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组织或群体在面对外来压力时,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原则、牺牲尊严的做法。这种行为往往被视为短视和可悲的。
五、总结
“屈节辱命”强调的是在压力面前放弃尊严与使命的行为,虽可能出于无奈,但往往被视为一种道德上的失败。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应坚守信念,即使付出代价,也应保持人格的完整与使命的尊严。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屈节辱命 |
拼音 | qū jié rǔ mìng |
含义 | 在压力下放弃气节或使命,导致名誉受损 |
出处 | 古代文献、历史记载 |
用法 | 描述妥协行为,带贬义 |
典型例子 | 苏武(否)、张仪(是) |
引申意义 | 用于评价国家、组织或个人的道德选择 |
总结 | 坚守气节比一时妥协更值得推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