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古诗虞世南】《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著称。这首诗通过描写蝉的鸣叫,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与坚守,体现了“咏物寄情”的艺术特色。
一、诗歌
《蝉》全诗如下:
> 垂緌饮清露,
> 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以蝉为题材,借蝉的习性来抒发作者的情怀。诗中“垂緌”指蝉的触须,形象地描绘了蝉的姿态;“饮清露”则象征其高洁不染;“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从梧桐树中传出,显得清越悠长;最后两句点明主题,说明蝉之所以声音远扬,并非依赖秋风的帮助,而是因为它本身处于高处,自然声传得远。
二、诗歌解析表
诗句 | 字面意思 | 寓意/象征意义 |
垂緌饮清露 | 蝉垂下触须,饮用清露 | 表现蝉的高洁、不食人间烟火 |
流响出疏桐 | 蝉声从稀疏的梧桐树中传出 | 象征清雅之声,出自高洁之境 |
居高声自远 | 蝉处在高处,声音自然传得远 | 比喻人若品德高尚,自然声名远播 |
非是藉秋风 | 不是依靠秋风的力量 | 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性,而非外在条件 |
三、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1. 托物言志:诗人借蝉的特性,表达自己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2. 语言简练:全诗仅20字,却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3. 哲理深刻:最后一句“非是藉秋风”蕴含深刻的道理,强调人的成就来源于自身修养,而非外力。
四、结语
《蝉》虽篇幅短小,但寓意深刻,是虞世南咏物诗中的代表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更寄托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此诗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古代诗歌中“咏物寄情”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