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舞足蹈意思】“手舞足蹈”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情绪激动时的身体动作。它不仅形象生动,还带有一定的幽默感和夸张色彩。在日常交流中,这个成语被广泛使用,尤其在描述人兴奋、高兴或紧张时的表现。
以下是对“手舞足蹈”这一成语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手舞足蹈 | 形容人因情绪激动而做出大幅度的动作,通常表示非常高兴、兴奋或慌乱。 |
二、出处与用法
- 出处: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民皆有手舞足蹈之喜。”
- 用法: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形容人在情绪高涨时的自然反应。
- 感情色彩:中性偏褒义,常带有轻松、愉快的意味。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欢呼雀跃、兴高采烈、手舞足蹈 |
反义词 | 静若处子、不动声色、面无表情 |
四、使用场景示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高兴时 | 看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机会,他手舞足蹈地跳了起来。 |
慌乱时 | 考试前突然发现没带准考证,他急得手舞足蹈。 |
幽默场合 | 她讲了一个笑话,全场笑得手舞足蹈。 |
五、常见误解
1. 误以为是贬义词
实际上,“手舞足蹈”并非贬义,更多是中性或略带褒义的表达,强调情绪的外化。
2. 只用于高兴的情况
虽然最常用于高兴,但也可用于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下的表现。
六、总结
“手舞足蹈”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情绪激动时的身体动作。它既可用于正面情绪(如喜悦),也可用于负面情绪(如紧张)。在写作和日常交流中,适当使用该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表格形式的整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其含义、用法及相关词汇,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准确地使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