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尽寒枝不肯栖原诗及翻译】“拣尽寒枝不肯栖”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句词表达了诗人孤高自持、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境界,是全词的核心意象之一。以下是对该词的原文、赏析以及翻译的总结。
一、原诗内容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二、诗词赏析
此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抒发了他在逆境中孤独、清高的心境。词中“孤鸿”象征作者自己,虽身处困境,却不肯妥协,宁愿独自徘徊于寒冷的沙洲之上,也不愿栖息于冰冷的枝头,表现出一种高洁、孤傲的人格追求。
三、翻译与解读
中文原句 | 英文翻译 | 意思解析 |
缺月挂疏桐 | A waning moon hangs on a sparse wutong tree | 夜深人静,月亮残缺,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渲染出凄凉的氛围 |
漏断人初静 | The gong strikes, and people are still | 更声已停,夜深人静,万物归寂 |
谁见幽人独往来? | Who sees the reclusive person walking alone? | 有谁看见我这个隐士独自来往?表达孤独之感 |
缥缈孤鸿影 | A shadow of a lonely wild goose appears | 仿佛有一只孤雁在空中飘荡,象征孤独与高洁 |
拣尽寒枝不肯栖 | Picking through all cold branches, not willing to rest | 在寒冷的枝头上挑选,却不愿栖息,表现不屈服于现实的坚定意志 |
寂寞沙洲冷 | Cold and lonely on the sandbank | 孤独地站在冰冷的沙洲上,进一步强化了凄清与孤傲的情感 |
四、总结
“拣尽寒枝不肯栖”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苏轼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借孤鸿的形象,表达自己虽身处逆境,仍坚守人格操守、不随俗沉浮的精神风貌。整首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如需进一步探讨苏轼的其他作品或文学风格,可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