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凡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文章通过一个九岁男孩凡卡的视角,讲述了他在莫斯科做学徒时所遭受的苦难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作品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能够引发学生对社会、家庭和人生问题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凡卡的情感变化过程。
- 学习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品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凡卡的不幸遭遇,激发学生对弱者的同情心。
- 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理解凡卡在信中所倾诉的痛苦与希望,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 难点: 把握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理解其表达效果。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风格。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入课题:“你有没有写过信?写信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写信的经历,进而引出《凡卡》这篇课文。播放一段关于旧俄时期儿童生活的视频或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背景认知。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进行认读与讲解。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以书信为线索,穿插回忆与现实)。
(三)精读品味(20分钟)
1. 分段阅读与分析:
- 第一部分:凡卡在莫斯科的痛苦生活。
-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凡卡受苦的细节,如“挨打”、“饿肚子”等。
- 体会凡卡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 第二部分:凡卡写信给爷爷的场景。
- 分析凡卡在信中表达的情感:思念、渴望、绝望。
- 引导学生体会书信中蕴含的希望与无奈。
- 第三部分:凡卡的梦与现实的对比。
- 讨论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反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语言赏析:
- 选取文中典型句段进行品读,如“亲爱的爷爷,我再也熬不下去了……”
-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准确、情感真挚的特点。
(四)合作探究(10分钟)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 凡卡为什么选择写信而不是直接告诉别人他的痛苦?
- 你觉得凡卡的结局会是怎样的?为什么?
- 从凡卡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5分钟)
1. 教师介绍契诃夫的其他作品,如《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2. 鼓励学生写一篇短文,以“如果我是凡卡”为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六)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凡卡的形象特点及文章主题。强调本文不仅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更是一篇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呼吁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珍惜当下美好生活。
六、作业布置
1.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模仿凡卡的语气进行朗读。
七、板书设计
```
《凡卡》教学设计
——契诃夫(俄国)
一、主要内容
1. 凡卡的痛苦生活
2. 书信中的情感表达
3. 梦境与现实的对比
二、写作特色
1. 细节描写
2. 心理刻画
3. 对比手法
三、情感升华
1. 同情心
2. 珍惜生活
3. 关注社会
```
八、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文内容,能较为准确地理解凡卡的情感变化。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仍需加强,今后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观点,提升课堂互动性与思维深度。